2013-11-15
“中国文化消费指数”以社会心理学的“消费行为模式理论”、市场营销学的“营销刺激与消费者反应”理论、消费者行为学的“消费者购买意愿与消费能力理论”、“消费者满意度理论”为理论基础,以专项调查数据为支撑,从文化消费环境、文化消费意愿、文化消费能力、文化消费水平、文化消费满意度五个方面全面测度我国文化消费水平。指数体系的构建借鉴了国际的成功经验,结合了我国文化消费的实际情况,突出了全面性和可比性,是目前我国首个反映全国总况和省、区、市情况的文化消费指数。
中国文化消费指数不但描绘了我国各省、区、市的文化消费版图,还从总体情况、城乡差异、区域差异、消费结构、消费偏好和影响因素等方面系统勾勒了我国文化消费的现状。
从总体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整体偏低,近一半受访者的年文化消费支出低于2000元,文化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低于12%,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每天用于文化消费的时间在1到3小时之间。据调研数据测算,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为47026.1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30.0%,而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为10388.0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6.6%,存在36638.1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潜在文化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我国文化消费存在着巨大的市场空间。
从城乡差异看,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文化消费支出占可支配收入比重差异不大。但我国城镇居民在消费意愿上略高于农村居民,且由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文化消费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约为农村居民的3.41倍,城镇居民文化消费依然在我国文化消费中占据主导地位。值得指出的是,受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时间占可支配时间的比重和实际文化消费时间数量均略高于城镇居民。可见,随着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农村居民的文化消费能力不容忽视。
从区域差异看,东部地区居民的文化消费意愿、消费水平均比中部和西部地区居民高。其中,东部地区居民人均年文化消费的金额为5197.3元,占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比例为20.6%;中部地区居民人均年文化消费的金额为2490.5元,占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比例为13.8%;西部地区居民人均年文化消费的金额为2990.8元,占可自由支配收入的比例为16.7%。
从消费结构看,我国居民十大偏好文化产品分别是报纸杂志、游戏、文化器材、电视、设计、电影、图书、广播、艺术品收藏和娱乐活动。可以看出,报纸杂志、电视、图书等传统文化产品依然是居民主要偏好的文化产品,但游戏、设计、电影等新兴文化产品也逐渐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
从国内外文化产品消费偏好看,在电影、动漫、游戏、演艺四类文化产品中,我国居民更喜欢国外电影和动漫产品,且喜欢国外电影和动漫的人数比例比喜欢国内同类产品的高出10%;而国内游戏、演艺产品比国外更受欢迎,特别是演艺产品,喜欢国内演艺产品的人数远高于喜欢国外同类产品的人数,超出比例接近20%。
本次发布的指数是在历时四个月、覆盖全国的文化消费专项调研数据基础上经过系统计算和分析得出的,调查样本分布均衡,调查数据具有较强的效度和信度。
来源: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