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越高越不愿动 健身指数60.2分 中国儿童青少年健身指数(2017)今在沪发布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8-08-14
  • 分享到QQ空间


年级越高,体育健身效果越差、体质健康水平越不尽如人意,愿意动起来的孩子也越少。今天下午,“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指数评估报告(2017)”在沪发布。通过对26余万有效样本数据的综合分析,此评估报告得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总体指数为60.2分,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在效果、环境和行为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倒挂现象”,体育健身行为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

体育健身情况总体向好

这是我国首次基于全国样本数据面向社会公开发布该指数。指数的数据采集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实施,在上海市教委的协助指导下,上海体育学院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中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大数据平台建设研究”团队承担了具体的调研工作和数据分析。201710月至11月,在全国学生体质复核抽测期间,研究团队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儿童青少年、体育教师和家长进行抽样调查,获得有效样本26余万。




这份指数报告采用了100分制,从健身环境、健身行为、健身效果三个维度对我国儿童青少年的体育健身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环境指数为74.8分,体育健身行为指数为40.0分,体育健身效果指数为80.1分。从年度数据变化来看,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整体上呈现向好的趋势。2017年指数总得分60.2分相较2016年的59.3分略有提升,全国整体上达到及格水平。其中,健身环境中各要素得分均有不同幅度的增长,社区环境的增长幅度最为明显,增长值达5.5分。健身效果的得分也在2016年的77.9分的基础上增长到80.1分。

社区内运动环境亟待改善

不过,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健身行为的得分却在2016年的40.8分基础上下降了0.8分。其中,静态行为方式与身体活动水平分别下降了2.2分和1.6分,学校组织化的体育锻炼也下降了3.4分。报告指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在效果、环境和行为上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倒挂现象”。主要表现如下:




体育健身环境失衡发展是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过程中的重大隐忧。在五个环境要素上,学校环境得分最高(84.6分),制度环境(74.6分)、家庭环境(74.7分)和人际环境(76.7分)得分相当,社区环境(43.3分)得分最低。总体来看,学校环境对儿童青少年参与体育健身的支持力度最大,社区环境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强。




体育健身行为的情况依旧不容乐观。我国儿童青少年学生日常体育健身的活动方式(77.8分)较为丰富完善,但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11.4分)和静态行为方式(14.8分)的得分仍然处在很低的水平。同时,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和静态行为方式的分值随年龄增长呈递减的趋势十分明显。例如,在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小学生每天保证1小时中高强度身体活动的得分均值为17.7分,而初中生降到9.8分,高中生则降到6.5分。从4年级开始,孩子们的有效体育运动时间明显下降;从6年级开始,孩子的静态行为时间中,“屏幕时间”明显增加,平均每天超过2小时。

“逼”着锻炼不是长久之计

孩子天性好动,但是,调研人员分析,我国儿童和青少年中,不愿动的却不少,体育健身的“被动”问题较为突出。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效果指数得分较好,为80.1分。不过健身效果中体质健康水平的得分(小学93.4分、初中88.4分、高中89.6分)明显高于健身意识的得分(小学75.1分、初中70.3分、高中65.3分)。这说明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健身参与总体上的处于一种“被动参与”的状态。

调查同事发现,少年体育健身效果随着年级的提高存在着明显的“逆减现象”,同时,在健身意识、技能与体质健康水平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倒挂现象”。这意味着青少年的体育健身参与仍然处于一种强制性的被动状态。这种状态下的体质健康水平成果是很脆弱的。变被动为主动,是包括学校体育在内的青少年体育工作努力的方向。

在多年来国家强力的政策推动下,学校体育在保证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方面取得了明显成绩。但青少年身体活动水平得分严重偏低的现实表明,学校体育需要从学校“有体育活动”向“有效体育活动”的工作思路转变,即要提升活动时间中中高强度活动时间的比例。

初中毕业升学体育考试对“初升高”阶段学生的体育健身参与和体质健康水平都有明显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效益的延续性较短。这说明,“考试思维”在促进青少年积极参与体育方面确有价值,但如何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既淡化“考”的应试痕迹,又能发挥“考”的持续导向作用,是当前学校体育考核评价亟待进行专题研究的课题。


    • 分享到QQ空间
综合指数
  指数名称 数值 幅度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