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文化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也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文化氛围浓厚、形态多样的公共文化空间可以更好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
如何建设好、运营好公共文化空间,让更多人徜徉其中获得文化的滋养和精神的愉悦?相关领域的全国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建言献策,为推进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编 者
对话嘉宾:
张广汉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梁丽萍 全国政协委员、山西科技学院院长
孔维克 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
张颐武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加强规划,充分发挥公共文化空间效能
【背景】北京石景山区的首钢园里,由老旧厂区改造而成的文化场馆吸引大量游客前来打卡;浙江安吉县余村的“余村印象”青年图书馆内,不少年轻人在这里读书、学习、看展……近年来,城乡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持续推进,广大群众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张广汉: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中加强规划布局,为人们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场所。但还存在有的空间建设与周边历史文化街区风格不协调、对当地优秀历史文化挖掘深度不够,有的长期闲置没有活化利用等问题。建议:
公共文化空间的规划布局以人为本,方便当地居民使用。文化设施尽可能布局在市县中心、社区中心和村庄入口等方便到达的地方,提升服务效能。在城区,可以按照15分钟生活圈布局便民服务的社区文化空间。在乡村,要做好公共文化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农业生产空间的合理布局。
公共文化建筑的设计,应考虑地方风格、绿色低碳和无障碍设计。新的文化设施建设要体现地域特色和时代特点,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当地文化资源挖掘,充分利用既有建筑改造,把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与老城复兴结合,吸引年轻人回到老城创业和居住。
梁丽萍:近年来公共文化空间在建设、创新等方面都有显著进展,但在一些区域也存在“重建设、轻运营”,资源闲置与供给不足并存等问题。建议:
坚持需求导向,精准供给。建立常态化、智慧化的群众需求反馈机制,实现服务按需定制。例如,针对老龄化社区,大力推进适老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开发更多银龄学堂、健康讲座等符合老年人身心特点的文化活动。推动场馆服务功能融合,提供“一站式”文化体验。
坚持科技赋能,智慧管理。运用数字化手段提升管理效率和用户体验,建设服务平台,集成活动预告、报名预约、意见反馈等功能,线上线下联动宣传,提升知晓度和吸引力。坚持内容为王,打造品牌,立足本地文化基因,开发沉浸式、互动式体验项目,主动引入潮流文化元素,吸引年轻群体,使每个空间都成为具有独特标识和社区认同感的“文化客厅”。
建强阵地,更好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
【背景】近年来,各地纷纷创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间,城市书房、“云端博物馆”等各种类型的文化场所发展迅速。同时,伴随国潮风尚持续火爆,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成为各地极具魅力的好去处。
孔维克:公共文化服务提供者要加强创新思维,运用新颖的形式和前沿的技术,让老百姓更便捷享受到身边的优质文化服务。
因地制宜,挖掘本地历史文化的精神内核、人物传奇、民俗风情等要素,讲好本地故事。寻找其中与当代人产生共鸣的元素,如传统手工艺的匠心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地方特色美食带来的情感连接,塑造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时代感的城市或区域文化IP。
积极引入培育书店、设计工作室、主题咖啡馆、非遗体验馆等兼具文化价值和审美体验的业态,形成融合文化风貌与现代生活的“文化客厅”。充分运用公园、街角、绿地等人流密集的点位,打造更多“小而美”“小而精”的公共文化空间。开发深度文化体验游线,如“非遗技艺寻访之旅”“古建探秘之旅”,串联起历史遗迹、博物馆、工坊、特色店铺、市集等。
运用多媒体、互动装置等手段,让文物“活”起来,增强参与感和趣味性。举办结合传统与现代的主题特展。以本地历史事件、传说等为背景,开发沉浸式戏剧等项目,让游客在体验、互动中更好感知文化。
张广汉:创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间,还应充分考虑既有建筑的改造利用。老城和传统村落内有许多空置的公共建筑,如名人故居、祠堂、会馆、厂房仓库等,合理利用是对历史文化资源的有力保护。建议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修缮和适度改造,使之成为综合文化空间。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融入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推动公共文化空间与当地历史文化空间融合发展。
利用文化资源打造公共文化空间,要符合各类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避免建设过程中出现因过度开发而造成破坏文化遗产的现象。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要保护街区外观历史风貌,改善基础设施,适应新的文化和居住功能需要。文旅融合发展的同时,要处理好游客和居民的关系。
协同发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背景】非遗工坊里,非遗传承人手把手指导,让研学者感受传统技艺之美;由老屋改造的文化活动中心内,志愿者为游客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故事;工作室里,文创产品设计师精心构思,制作出充满文化气息的“爆款”产品……日益多元的文化需求吸引大量从业者参与,推动相关产业发展。
张颐武:鼓励、推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对于推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文化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议:
强化对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经营、管理的政策支持,加强优惠政策的宣传力度,推动相关举措更好落地落实,做好合法合规性指导。加强激励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城市更新、运营优质项目和创新模式,落实并扩大对公益性文化场所的优惠政策,实质性降低运营成本,处理好公益效应与经济效应的关系。引导数字技术、文创产品、文艺演出、旅游设计等产业融合发展,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孵化培育新业态、营造新体验,延伸拓展产业链。
总结推广企业、公益组织和社区等参与建设和运营的成功模式,促进公共文化空间专业化、标准化、可持续发展,针对需求精准提供服务。社会公众享有文化服务,同时也是重要的参与者和创造者,要完善社会公众参与机制,打造便捷的参与平台,吸引群众踊跃参与公共文化空间的发展,并从中获益。
梁丽萍:创新拓展公共文化空间,离不开大量有干劲、会创新、懂经营的人才。我在多地调研时发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存在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好”的问题,为此建议强化人才“引育用留”全链条建设。
推动高校文化产业管理、艺术管理、文物与博物馆学、图书馆学等相关学科专业改革,培养兼具文化素养、管理能力、创新思维和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鼓励高校与文化场馆、优秀运营机构共建实习实践基地。加大对现有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文化骨干的系统性、专业化培训力度,采用线上线下结合、名校进修等多种形式,开展涵盖空间运营管理、活动策划执行、数字技术应用、社区关系营造等的专项培训。
依托城乡公共文化空间,规范化发展文化志愿服务体系,完善志愿者招募、注册、培训、管理、激励和保障机制,广泛吸纳退休专业人士、高校师生、文化艺术爱好者、社区能人等参与,提供导览、讲解、活动协助、技能传授、空间维护等常态化、多样化志愿服务。切实提高基层文化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和社会地位,探索完善符合行业特点的职称评定和晋升通道,为行业内的优秀运营管理人才提供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和施展才华的平台。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