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报告2017》:中国需要新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7-12-15
  • 分享到QQ空间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17年12月14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发展报告 2017: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报告认为,中国需要新的资源可持续利用战略,新战略的基本内涵为:以持续提升人民生活质量为导向,以提高资源产出率为主线,以控制资源投入总量和污染排放总量为重点。战略的目标是,在确保经济稳健增长和人民生活质量持续改善的同时,到 2030年左右实现资源投入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峰值,随后稳步下降。


中国发展报告系列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旗舰式的品牌,自2007年起,聚焦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战略性问题,往期研究问题包括:发展和消除贫困、社会福利体系、新型城镇化、人口形势、农村全面小康。经过课题组专家两年多的努力,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共组织了14个分课题,最终完成了今年这份报告。


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介绍,今年之所以选择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题,是考虑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问题,它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中资源的供给保障,一头连着生态环境。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均GDP只有美国的七分之一,人民要想过上美好生活还需要资源支撑。所以,中国未来要继续发展,必须从资源可持续利用上做文章,才能确保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持续提高,资源供给有保障,生态环境得到良好保护。


课题组组长、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卢迈在致辞中说,3年前,课题组专家在老龄化、财政问题中,最终选择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现在来看这一研究成果的出现正当其时。


卢迈说,上世纪七十年代,罗马俱乐部发表《增长的极限》后,人们终于意识到了资源问题的重要性。我们只有一个很小的蓝色星球,敲响这一警钟是完全必要的。中国经济增长速度是最快的,全球三分之一的GDP增长是靠中国。但同时,我们的收入分配在短短三十年中从基尼系数0.2 增长到0.49,而且中国在资源消耗上、在二氧化碳排放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中国在经济发展中,一方面付出了社会代价,另一方面付出了资源环境代价。而污染一旦达到临界值,会发生突然的变化,难以挽回。所以,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问题。


其次,环境问题和资源使用方式和效率密切相关。当防治污染时,我们可以使用简单的拆除方式,也可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标准,然后来考核不同企业的规模、生产方式,后者更加合理有效。同时,报告对于未来的分析是乐观的,结合技术因素、国际贸易因素和我国国情,中国2030年在物质资源投入总量和污染物排放总量达到峰值后,有望下降。


另外,“多数人的现代化”是报告中提到的重要一点。中国一国的发展不是简单的中国崛起或者回归世界第一,中国和印度共近40亿人口的现代化,意味着对资源环境的巨大影响,不可能沿袭过去西方国家的道路。在这样的时代,命运共同体是实现多数人的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道路。


物质流分析框架是本次报告的亮点和立论重要依据。主报告撰写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高世楫在发言表示,现代化进程离不开物质基础,本次研究报告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物质量消耗情况。近30年,中国物质量消耗从60亿吨到300亿吨,未来,中国要在2035年实现现代化目标,对物质需求和环境压力仍然是巨大的。


北京工业大学教授戴铁军认为,经济系统可以看作一个代谢系统,在现实层面,经济发展的条件下,我们消耗资源同时排放废弃物,过程中产生了生态破环和环境污染问题。在国家层面,戴铁军教授在对比中国1992年和2014年的物质流全景图得出:我国物质代谢规模不断扩大,各项指标均增加了两倍以上,经济呈现出明显的“高消耗、高排放”特征;国内资源仍是我国使用的主要资源,但进口比不断升高,由1.42%升至7.02%,对外依存度逐渐加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产业发展迅猛,资源综合利用成果显著。


在区域层面,戴铁军教授介绍,我国西北和黄河中游地区资源较为丰富,主要依靠输出原材料参与价值链分工;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和南部沿海地区资源最为匮乏,主要依靠劳动、资本和技术参与价值链分工。在各地区人均废弃物排放(DPO)上,我国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特征,意味着环境压力同样呈现北高南低的特征;根据2014年大气排放物、固体排放物、耗散性物质和水体排放物的分布得出,我国西北地区四种排放物的人均排放量均较高;北部沿海地区需重点关注大气和水体排放物;西南和东北地区需重点关注耗散性物质。


报告指出,降低环境压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因此中国迫切需要转变资源利用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分享到QQ空间
综合指数
  指数名称 数值 幅度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