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达6.8亿吨,成交额达474.1亿元;自愿碳市场,累计成交核证自愿减排量达249万吨,成交额达2.1亿元——这是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截至今年8月22日交出的“成绩单”。作为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我国碳市场进入了新发展阶段。
日前,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描绘了中长期发展蓝图——建设一个更有效、更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
碳市场的“变”与“不变”
“碳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经济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重要政策工具。”在生态环境部发布会上,生态环境部新闻发言人裴晓菲介绍,2021年和2024年我国先后建成启动了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强制碳市场)和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自愿碳市场)。这两个市场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衔接,共同构成了全国碳市场体系。
业内专家认为,《意见》出台释放出长期、稳定、可预期的政策信号,意味着碳市场不再是短期试点,而是中国绿色低碳转型进程中一项坚定不移的长效机制。
碳市场的“游戏规则”正在进化。裴晓菲表示,生态环境部将根据行业发展状况、降碳减污贡献、数据质量基础、碳排放特征等,有序扩大强制碳市场的覆盖行业范围。建立预期明确、公开透明的碳排放配额管理制度,明确市场中长期碳排放配额控制目标,逐步由强度控制转向总量控制。配额分配方式由免费转向免费和有偿相结合,有序提高有偿分配比例。
“我们将加强对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指导和监督管理,建立定期评估和退出机制,不再新建地方或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裴晓菲说:“我们积极发展自愿碳市场,建立科学完备的方法学体系,加快生态系统碳汇、可再生能源、甲烷减排等重点领域的方法学开发。”
企业的“账单”与“机遇”
记者从生态环境部了解到,今年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将纳入强制碳市场,对全国60%以上碳排放量实现了有效管控。
《意见》中提出,要“健全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报告制度”“加快修订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等,对于纳入市场的企业和行业,无疑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通过加强全国碳市场建设,为实现温室气体控排目标提供灵活机制,企业可自主选择履约路径,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排放或购买配额填补缺口,以更低的社会成本达成总体减排目标。”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所长严刚认为,《意见》以市场机制为主渠道推进碳减排,破解“减排成本高”和“转型动力不足”的难题。
有“账单”,也有“机遇”。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能为哪些产业带来利好?
业内专家认为,在全球气候治理加速与“双碳”目标深化的双重驱动下,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从政策工具升级为重塑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机制。加快建设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为能源与高耗能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绿色技术服务业等带来利好消息。最终形成“减排成本内部化、绿色投资增强、新质生产力培育”的良性机制。
市场如何与国际对话?
作为一个起步不久的市场,中国碳市场仍面临挑战:交易活跃度有待提升、价格发现功能有待完善、金融化程度较低。
《意见》提出建设“更加有效、更有活力、更具国际影响力”的碳市场,这意味着,中国需要更深层次地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与合作。打破壁垒,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未来可能的国际链接奠定基础。
严刚告诉记者,需要统筹处理好强制市场与自愿市场建设、服务减排与金融属性功能、碳市场与产业能源等相关政策协调、全国碳市场与地方试点碳市场衔接的关系。
“碳市场建设过程涉及多方面利益主体和政策要素,要坚持系统观念,把全国碳市场建设摆在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积极推进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引领全球气候治理的突出位置,着力构建覆盖范围广泛、参与主体众多、交易品种丰富、调控机制健全的全国碳市场。”严刚说。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