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十条”保卫战:北京的蓝天是如何变蓝的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8-01-08
  • 分享到QQ空间



经过一年努力,北京终于打赢“蓝天保卫战”。1月3日,北京市环保局宣布2017年北京市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为58微克/立方米,超额完成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任务目标。


而在一年前,这还被认为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2013年国务院发布的“大气十条”,核心目标是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简称“京60”)。“大气十条”前四年,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从2013年的90微克/立方米降至2016年的73微克/立方米,四年削减18%,而要在2017年这个“大气十条”的收官之年完成60微克/立方米的目标,意味着一年内要再削减18%。尤其2016年底2017年初,北京连续两场重度雾霾,社交网络上充满抱怨和“随手拍”,庄严的广场、宽阔的环路、繁忙的商业区,都隐匿于一片朦胧之中。


短短一年时间,北京空气质量是如何获得大幅改善的?大气治理,难就难在大气是流动的,北京处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重工业污染地带包围之中,如果周围地区空气污染不能有效降低,北京再下功夫也无济于事。为了完成“京60”,北京付出了哪些超常规的努力,周边的省市有进行了哪些超常规的协同?2017年环保部等部委和京津冀晋鲁豫六省强力推动的这场为期一年、规模浩大的环保运动,以及为了保证保卫战胜利,付出的巨大社会和经济代价


在“大气十条”和2016年6月环保部与北京、天津、河北《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的基础上,2017年2月17日,环保部、发改委、财政部、能源局四部委又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河南等六省市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将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增至28个(即“2+26”城市),对28城提出了非常具体而严格的大气治理要求;


从2017年4月初,环保部从全国抽调5600名环境执法人员,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多轮次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环保部称其为“环境保护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行动”;


2017年8月18日,环保部、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财政部、住建部、交通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能源局等十部委和六省市再次发布更为严格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 2017-2018 年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下称《攻坚方案》),钢铁、电解铝、煤炭、玻璃、交通、建材等行业停产限产;


到10月份之后,北京进入雾霾天气高发的秋冬季。“大气十条”保卫战亦进入决战,各地纷纷加码“史上最严”污染管控。在河北,一位市领导在11月初召开的全市重污染天气应急大会上对台下市县干部和企业负责人说:“当前要对大气治理进行大排查,谁马虎,谁就是不讲政治,谁就是对党和人民不负责任。这个时候千千万万不要犯糊涂。”在河南,11月30日,省长陈润儿主持召开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会议,称完成“大气十条”终考目标任务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要在今年最后一个月“铁腕治污”;当晚召开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冲刺30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河南省委政法委书记许甘露宣布了从第二天即开始实行的十大污染管控措施,包括全省所有工地(包括道路工程、水利工程,土石方作业和房屋拆迁施工等)一律停止开挖土石方,各城市启动机动车限行。他强调,PM10、PM2.5、优良天数三项指标必须完成,“一项达不到,就是没完成,中央将约谈、批评,对相关省、市实行区域性限批,有关责任人会被追究党政纪责任”。


强大行政措施的效果立竿见影。2017年最后三个月,北京市PM2.5月均浓度同比下降32.1%,至57微克/立方米。与往年冬季重污染天气频发的情况不同,2017年入冬后的北京只出现了四天重度污染,频次和程度均创五年来最低。


《“大气十条”保卫战》认为,这场为了更多蓝天的“大气十条”保卫战取得了难能可贵的胜利,但代价同样巨大,最典型的莫过于为实施冬季清洁取暖而进行的散煤治理和煤改气、煤改电工程,却在2017年供暖季给部分华北农村居民的民生带来损害,并造成了一场区域性能源安全危机。


下一阶段我们依然希望更多的蓝天,那还会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大会战吗?专家表示,过度依靠行政手段是不可持续的,在“大气十条”的下一阶段,对污染治理更多考虑使用经济手段,用市场化机制,这是一个相对渐进的过程,但其好处在于可以大大减少转型阵痛。而社会各界也应在治霾五年后的今天,接受这个事实,即优质的空气不是免费的,而是一个异常珍贵的资源,其成本只会迟到,不会爽约。


    • 分享到QQ空间
综合指数
  指数名称 数值 幅度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