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港大量油轮压港 原油进口暴增
来源:互联网  日期:2016-05-10
  • 分享到QQ空间

装载着大量原油的油轮蜂拥而至,中国各港口产生拥堵。在中国最大的原油进口港青岛港,油轮压港现象尤为严重。查询国际海事数据库发现,在问题较严重的4月20日,共有17艘超级油轮(指载重量在16万吨级以上的原油轮)在青岛港锚地等待靠泊,其中时间最长几艘油轮等靠时间有一个月左右。


油轮长时间压港使货主受到损失。一位炼油企业负责人表示,现在一艘2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的日租金在5万美元左右,多等靠20天就要付出超过100万美元的损失。不过该负责人表示,目前的压港时间还在企业可接受范围内。“要么等着,要么去其他港口,但现在山东地区只有青岛和日照可以停那么大的油轮。”这位负责人说。


山东东明石化集团副总裁张留成表示,由于大量小船接卸,码头资源紧张,造成地方炼厂油轮滞期常态化,高昂的滞期费造成了大量的物流成本,“我们一季度就已经把全年的滞期费预算花完了。”


青岛港相关人士表示,像今年如此规模的油轮压港现象“从未见过”,去年多数时间,在锚地上等靠的油轮在2-3艘左右,等靠的时间也就3-4天。彭博社4月22日统计数据显示,还有83艘超大型油轮携带1.66亿桶石油正驶往中国。


“双权”放开 地炼“解渴”


山东地方炼厂大量采购是造成这一现象的重要因素。


以前地方炼厂如果没有“双权”,无法直接进口和加工国外原油。“双权”分别指:商务部审批的非国营贸易进口资质和配额,以及发改委审批的进口原油使用权。


当时地方炼厂主要加工从国内中原油田、胜利油田采购的原油,原料还包括来自国内主营炼厂、俄罗斯和委内瑞拉等地进口的燃料油、稀释沥青、渣油等较劣质原料。这些原料要求炼油装置适应高含硫油和重质油。上述情况导致地方炼厂开工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据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统计,2015年全国炼厂平均开工率为75.4%,而地方炼厂的开工率仅为31.4%。


2015年2月和7月,发改委和商务部分别下发文件,允许符合条件的地方性炼油企业在淘汰一定规模落后产能或建设储气设施前提下使用进口原油。当年12月底,有13家地炼企业获得了进口原油使用权资质,共计获得进口原油配额5519万吨/年。这些地炼企业大部分集中在山东省。


海关数据显示,一季度中国累计进口原油9110万吨,同比增长13.4%。其中山东口岸进口原油2734万吨,同比增加78.2%。仅在3月份,山东就进口原油1024万吨,同比增加90.3%,创历史新高。


进口原油港口主要位于青岛、日照、东营、莱州、烟台等地。基础设施滞后导致原油运输效率低、成本高。目前正在使用的管道只有日照到东营、莱州到昌邑和黄岛到潍坊三条,其他管道还在规划和建设当中。原油到炼厂,主要以铁路和公路运输为主。


安迅思能源研究总监李莉表示,据其测算,一季度山东地炼大概月均进口400万吨原油,月均加工量大概370-380万吨。考虑到后续还会有等待批准的进口配额,乐观估计2016年全年山东地炼原油进口量将达到5000万吨。原油进口权放开之后,已经基本上取代了过去燃料油和稀释沥青的进口。


港口外槽车绵延数公里


面对油轮蜂拥而至,青岛港周边管道、公路、铁路、水路等疏运体系正满负荷运行。


记者在青岛实华原油码头看到:等待运油的槽车排着长长的队伍,绵延近两公里,码头内也是一派繁忙景象。“现在几乎没有空船期,卸完一艘,紧接着又来一艘。”正在现场指挥作业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青岛实华原油码头公司由青岛港和中石化合资组建,是青岛港主要的油轮码头运营商,也是中国最大的进口原油接卸企业。目前拥有7座码头12个泊位,其中2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原油码头3座。


青岛实华原油码头公司总经理刘晋表示,“我们现在每天都召开生产协调会,尽一切能力将到港原油及时疏运出去”。


刘晋还透露,青岛港同时在加速建设集疏运体系基础设施,董家口港区油罐工程一期120万方罐区将于今年6月底建成投入使用,二期126万方罐区将于8月底建成投入使用。


青岛港方面5月5日表示,目前青岛港平均每天压港的超大型油轮已经降到10艘左右,大船压港的紧张局面有望在6月份以后得到缓解。山东地炼企业后续原油进口量不容小觑。商务部公告显示,2016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为8760万吨。而据多渠道了解,今年山东地炼进口配额就有6442万吨。相比2015年,2016年原油非国营贸易进口配额大增5000万吨,增幅133%,增量主要由地炼使用。


山东京博石化一位负责人表示,为了保证原料供应稳定,炼厂还会保留一些老的进油渠道。“进口的量是渐进消化的过程,不可能第一年就会用完全年进口配额”。

    • 分享到QQ空间
综合指数
  指数名称 数值 幅度 详细